会“狼狈为奸”的,可不是一般的狼
近几年,一个来自北美的轻奢户外品牌由普京大爷开始火遍全球,他们家的羽绒服因能抵抗-35℃的低温而闻名。衣服的毛领部分号称是永不结冰的狼毛,品牌方多次强调“我们用的是真狼毛”。哪种狼?就是今天的主角——郊狼(Canis latrans)。
雪地里的郊狼。图片:Tom & Pat Leeson / www.ardea.com
如此来到旧大陆
郊狼可没有人工养殖,皮毛主要依赖野外猎捕。一石激起千层浪,品牌方猎杀郊狼的方式引发了全球多个动物保护机构的强烈抵制,可能无意中又给红极一时的品牌加上了一把营销之火。
说起来,美洲最初被殖民者认知就是靠的皮毛贸易。在19世纪中期之前,郊狼的皮毛因为质量差、不耐用,无法做成地毯和大衣而几乎无人问津。当年无数皮毛猎人关注的是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但从1860年开始,河狸数量急转直下,郊狼成为了主要的猎捕对象,毛皮收购价狂涨33倍。
狩月(hunter's moon)盛会上的郊狼皮毛。图片:Dina Wakulchik / Flickr
今天,郊狼的皮毛在欧美市场上仍算不得上等皮货,只能做成一些小件儿,比如衣领、围巾等,甚至被染成其他颜色去冒充银狐的皮毛。但郊狼在北美洲数量庞大,美国政府每年允许猎杀7.5-9万只郊狼以保证其种群稳定性,能供应的量上倒是不少。
遍布新大陆的社会狼
郊狼是一种仅分布在美洲的犬科动物,凭借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北美各地,尤其是在东部,2013年人们首次在巴拿马东部地区发现了它们的身影,确认其活动范围扩展至中美洲。目前已经发现并命名的郊狼亚种多达19个,足见其分布之广,适应能力之强。
沙漠中的郊狼足迹,它们能适应各种生境。图片:Bob Gibbons / www.ardea.com
作为犬科动物的发源地,北美洲还分布着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犬科动物——灰狼(C. lupus)。郊狼与灰狼外观极其相似,普通人较难准确分辨。
成年郊狼,单看照片和<灰狼>难以区分。图片:M. Watson / www.ardea.com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其实就是体型,灰狼健硕的身材几乎比郊狼大1-1.5倍。成年雄性郊狼体重8-20kg,雌性7-18kg,差不多是一只中型比格犬的大小。有记载的最大郊狼1937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埃弗顿被猎杀,体长1.5米,体重34kg,但这样的巨物,在平均体重45kg的北美灰狼面前还是显得如此迷你。
郊狼(左)和灰狼(右)头骨的对比,感受下体型的差距。图片:Mrgordon / wiki commons
犬科并不都打群架
众所周知,犬科犬属的动物大多靠拉帮结派、打群架来征服剽悍的猎物。但郊狼是个例外,你极少能看到郊狼成群结队、有组织有策略地群体狩猎。多数时间,它们单独或两只一起狩猎——郊狼是一夫一妻制的五好家庭典型代表。
冬日,黄石国家公园中的一头郊狼正在捕食,这个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戳蓝字,复习下犬科狐属<赤狐>的捕猎动图。图片:Steve Gettle
独立捕猎意味着它们对于食物的选择会更加多元化,逮着什么吃什么。郊狼还会偶尔光顾人类的农场等地,家禽家畜一律不拒绝。后者使得它们在北美文化,尤其是后期英裔北美居民的印象中一直不太光明磊落,总是“偷窃”“狡诈”“懦弱”“不值得信赖”的负面印象。
当然,今天人类对郊狼不只有负面印象了。NBA马刺队就以郊狼为吉祥物。图片:espn
郊狼除了小单位捕猎的特点外,还有一种“超能力”令人咂舌。它们是为数不多懂得跨物种合作的动物。“狼狈为奸”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狈”这种动物至今都被认为是人类臆造出的。但郊狼在野生环境下,还真的会跟一种动物形成稳定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它的合作伙伴是美洲獾(Taxidea taxus)。
有合作也有纷争,图为郊狼和美洲獾争夺猎物。图片:Michael Francis Photography / Animals Animals
在野外,郊狼的食物中啮齿类占多数,但挖洞抓鼠郊狼可不擅长,于是就和善于掘洞的美洲獾形成亲密搭档,两者经常如影随形。每每遇到鼠类,郊狼将它们驱赶到洞中,美洲獾则快速挖洞将老鼠一网打尽,而此时郊狼则在另一个洞口守株待鼠——一个驱赶,一个围堵;一个盆满钵满,一个坐享其成。甚至有研究人员观察到郊狼和美洲獾之间存在舔舐对方鼻子的亲密行为,真可谓“哥俩好,才能吃的饱”。
啮齿类是郊狼的重要食物。图片:Richard & Susan Day / Animals Animals
城市有你也有它
郊狼还有一大身份名片:伴生动物。所谓伴生动物指的是在人类居住环境下长期生存,并能够形成稳定种群的动物。我们熟悉的麻雀、喜鹊就是典型的伴生物种,如果有心留意一下小区的绿化带,可能还会在深夜看到刺猬和黄鼬的身影。
华盛顿州萨维野生动物救护中心(Sarvey Wildlife Care Center)里,康复人员正在照料一头两个月大的小郊狼孤儿。图片:Suzi Eszterhas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公民环保意识高、生态环境健康,在北美的城市中看到野生动物非常正常,新闻中经常出现某某家的游泳池来了条短吻鳄,某某家后院的果树被北美黑熊光顾,某某家的垃圾桶被浣熊滋扰,某某家的宠物狗被不明动物咬死——这种不明动物大概率是郊狼。
据调研,温哥华市区现在固定居住着200-230只郊狼,整个大温地区则分布着不下2000只郊狼个体。这般的掠食动物分布密度,很多保护区都比不了。出门倒垃圾、遛狗、散步的时候身边跟着几只郊狼,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城市都是司空见惯的。
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城市中出现的郊狼。图片:Jaymi Heimbuch
和采取“你进我退”策略的老大哥灰狼不同,郊狼可是社会哥+老司机,人进我进,人退我还进,秉承着:“跟着人类混有饭吃”的主导思想,逐渐把自己的栖息地跟人完全合并。这跟它们更多元化的食性也有关系,大到鹿、野兔,小到各种啮齿类,甚至无脊椎动物,都是郊狼的理想食物。如果实在饿得不行,水果植物也是可以果腹的选择。得益于技术跟踪技术,人们记录到一只腿部受伤被困在梨树下的郊狼,靠着树上掉下的梨子竟然度过了漫长的养伤期,最终痊愈。
它们适应能力极强,捕鱼吃也不在话下。图片:Tom & Pat Leeson / www.ardea.com
在城市混江湖,靠这些还远远不够,郊狼的食性扩展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人类的垃圾也成了它们食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居民抱着好奇心的投喂也使得郊狼在城市中生活得越加肆无忌惮。美国很多州的法律中都明文规定禁止投喂任何野生动物,自家门前的垃圾桶必须加盖上锁——这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火防盗防郊狼。
亚利桑那州的国家公园里,郊狼在停车场等待人类的投喂。图片:Yva Momatiuk and John Eastcott
生活在人类周围的它们,对于人类倒无法形成直接的威胁。因为体型的差异,郊狼极少主动攻击人。有过攻击记录的,目标多是清晨傍晚独自散步、慢跑、遛狗的人类,此时郊狼往往是抱着机会主义的态度,有枣没枣打三杆子。
郊狼是生物界最典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代表,凭借着广泛适应能力,它们逐渐将加拿大猞猁、短尾猫、甚至大哥灰狼甩在身后,成为了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北美掠食动物。自然选择往往是最客观也最直接的择汰方式,把自然真正交给自然,它会给我们一个最理想、真实的状态和反馈。
郊狼幼崽,一个幸运而强大的物种的新生儿。图片:Joyce & Frank Burek / Animals Animals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的第41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卢路。
日历娘の推荐
还有五天就是情人节
现在准备礼物还能赶上末班车!
果壳商店满98元顺丰包邮
还可叠加使用店内优惠券
戳下图直达👇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